“第十届中国史研习营”成功举办
8月22日上午,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史研习营”成功举办。开营仪式在蒙民伟楼211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倪玉平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于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分别出席,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教授主持开营仪式。
倪玉平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和入营同学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倪老师强调,清华大学历史系始终致力于推动历史学研究的创新与深化,此次举办第十届中国史研习营,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搭建国内学术交流平台,培养跨断代、具备博通视野的青年史学家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激发更多年轻学子对历史学的兴趣,助力他们在今后学术道路上的成长。此外,倪老师还指出,2025年正值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100周年之际,本届中国史研习营的举办,不仅延续了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传统优势,更是对国学院百年学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于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史研习营作为国内历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自首届举办以来,为推动学术传承与青年学者成长发挥了显著作用,未来希望这一平台能够继续为培养优秀青年历史学者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于老师也勉励大家,怀揣自己对于历史学的一份理想,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坚定前行。
王东杰教授表示,希望入营同学们把握好本次难得的学术交流契机,同辈之间切磋交流,建立友谊;师生之间,授课问学,共析疑难。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拓展学术视野、培养问题意识,为今后的学术选择厚植基础。
开营式结束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为本届研习营带来首场讲座。许宏老师以《何以中国——早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为题,指出作为夏朝文化遗存代表的二里头遗址,是我国从“古国时代”向“王朝时代”过渡的第一大历史节点,标志着从“无中心多元”到“有中心多元”的过渡,并向同学们深入细致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独特贡献。许宏老师从考古发现与文献释读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早期中国的形成路径与文化格局,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从时空上探索中国起源问题的热情。
22日下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于薇教授以《左传》所载“中牟”这一地名为案例,以《明清文献在先秦地名研究中的应用:以〈左传·定公九年〉“中牟”考证为例》为题做专题讲座。于薇教授在报告中强调,跨时段材料互证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她指出,越是在新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的今天,越应重视对传世文献的理解掌握,应当不断将新材料纳入传世文献的研究体系,以求对历史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于薇老师从地名考证入手,为同学们示范了扎实的文献处理技巧和严谨的逻辑推演过程。
22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以《食货——中国古代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为题做专题讲座。刘老师提到,当下中国经济史研究有两种范式,一种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概念和方法,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逻辑来推衍前资本主义时代的逻辑方式。另一种是从贡赋经济体制的食货原理出发,建立新的概念体系。然而,现代经济学原理是18世纪以来的产物,可能不适用于研究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生活”。当下流行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原理之上,以此来认识中国王朝国家时期的经济模式,可能会妨碍我们对人类社会在现代经济形成之前的经济行为的认识。因此,刘志伟教授强调,在经济史未来的研究发展中,需更加重视第二种研究范式,由此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模式。
23日上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姚大力教授以《汉文明的起源:民族史视野中的新认识》为题做专题讲座。姚大力教授融合实证史学、考古发现、分子遗传学数据及历史语言学考据等多学科视角,揭示出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出的“先南后北、华北延续”的发展态势,对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展开了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的深刻论述。
23日下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水海刚教授以《〈三州府文献修集〉研读》为题,带领同学们展开文献研读活动。水海刚老师首先介绍了《三州府文献修集》的基本情况,随后进入领读与研讨环节。每位同学依次选取文献中的一段材料进行初步解读,从文本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疑问。在每位同学发言后水海刚老师均予以细致点评,通过启发式提问拓宽大家思路,并针对制度背景、人名地名考订等难点进行补充讲解。在本次文献研读活动中,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古籍阅读与解析能力,也体会到从微观材料入手重建历史图景的研究方法。
23日晚,姚大力教授、王东杰教授在清华大学独峰书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24日上午,清华大学历史系李欣然副教授以《〈圣武记叙〉与〈海国图志原叙〉研读》为题做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李欣然老师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这两篇影响深远的序文,强调魏源“以西洋人谭西洋”的态度,指出魏源在“中外有别”和“中外相通”这两种思想传统中,主动选择了强调差别性的“修教不易俗”理论。魏源已经意识到,古代的、中国的时空间经验不足以处理晚晴时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借用用今时的、西洋的时空间经验来加以处理。从深入文本历史语境的角度,向同学展示思想史的文本解读方法和问题深化处理过程。
24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以《历史研究要强化史料辨析》为题做专题讲座。邓老师提醒大家,在数字人文快速发展的今天,史料获取愈发便捷,辨析与解读的能力因此也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列举部分宋史研究中史料误读的案例,邓小南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辨析史料的具体方法,强化了营员们的史料运用方法意识,深化了大家对史学工作者其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理解。
24日晚,邓小南教授、冯筱才教授、王东杰教授在独峰书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25日上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郑振满教授以《明清史的新认识》为题做专题讲座。郑老师强调,从事历史研究,应当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结合,把对明清历史的认识置于全球化时代的语境中考察。此外,讲座还探讨了人口流动与疆域建制、明清国家政治体制转型以及地方礼仪秩序的建构等重要议题,为理解明清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25日下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夏炎教授以《唐代碑刻文献研读》为题做专题讲座,为同学们示范唐代碑刻文献阅读要点。在讲座中,夏老师先介绍了碑刻史料的功能、形制、种类,继而讲解历经唐代古文运动后,碑文文体和受众的变化,最后强调前置校勘工作的必要性,在开展研究时应优先参考原石、拓本,辅以史源学方法及总集、别集、方志、金石学成果。稍后,夏老师通过具体碑文释读和相关史实说明,以“灵庆公”从民间淫祀逐渐进入国家祭祀体系过程为案例,深入展现唐代地方社会与官方互动模式。
25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冯筱才教授以《名词、制度与逻辑:史料的分析与运用》为题做专题讲座。冯老师强调,史料具有平等性、建构性与线索性等特点,提出史料分析应关注其生产背景、名词术语、制度实践、逻辑推理及事实辨析等五个要素,尤其重视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方法在还原历史情境中的作用。随后,冯老师以一份共和国时期的材料为例,演示如何从制度、名词、逻辑等层面深入解读政治与社会现象。讲座中,冯筱才教授鼓励大家跳出史料表象,辨析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历史真实,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
26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以《日记中的历史》为题做专题讲座。黄老师以陆地、徐光耀、王恩茂等民国时人的日记为例,通过对日记内容的细致解读,辅以时代背景,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解读此类史料,提醒大家在阅读日记史料时应注意从史实、文法、语气等方面,辨别日记史料的真伪。同时,黄老师强调,日记作为私密性较强的材料,反映的是记载者书写的“历史”和看到的“真实”,但这并不能成为研究者所依据的全部。从事历史学研究,仍应从官方档案、制度典章入手,去建立对于一个时代的整体性认识,继而尝试多方位运用史料,开展研究。
26日下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王萌教授以《〈康熙起居注〉及〈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研读》为题做专题讲座,内容主要围绕康熙朝政治与清日间长崎贸易展开,辨析了认识清代经济政策的常见误区,并向同学们呈现出康熙历史形象中一些常被忽略的部分。在讲座中,王萌老师提醒大家,即使在清朝的海禁政策之下,中日之间也仍存在不少“沉默的交流”,在历史研究中不应被史料记载迷惑,要多方面挖掘史料,以多元角度认识、看待历史。
26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张亦冰副教授以《南宋财政史料的文本辨析与数据解读》为提做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张老师梳理了以《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为代表的南宋财政史料,指出充分利用历史数据,乃至将史料文本叙述“数据化”是深化议题,提炼理论,进而展开跨断代、跨学科对话,形成方法论自觉的重要抓手。同时,他也提醒同学们,史料中的数据,生成于特定文本与制度环境中,在分析数据、理论提炼前,必须深入准确地理解其文本性质。
27日上午,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以《历史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探索:以“两晋之际”为例》为题做专题讲座。通过对两晋之际史事的重勘,侯老师提示同学们,在线性史观的潜在支配下,过去被描述为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一连串必然,取消了在历史中带有不同目的努力过的人们的作用。在历史研究中,应尽量采用“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避免“后见之明”带来的遮蔽,努力跳出线性史观,尝试站在时人的视角上理解历史。
27日下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韦兵副教授以《古代星命学文献研读》为题做专题讲座。韦兵老师通过对星命类文本的深入解析,系统揭示了中国古代天学与人事相互交织的思想体系,以及星命学领域的中西交通,借助生动的星命学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了星命学在传统时代读书人的生活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27日晚,侯旭东教授、王东杰教授、韦兵副教授在独峰书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28日,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永华教授带领下,同学们一同乘车前往房山区黑龙关村及南窖村进行田野考察。上午十时许,大家到达黑龙关村,随即参观了当地有名的龙神庙。依据出发前刘永华教授提供的阅读资料,大家近距离对龙神庙保存的石刻碑文进行对照解读,刘老师并不时为大家讲解该村落在明清时期的相关情况,帮助大家了解“地方性知识”。走访完龙神庙,大家继续前往南窖村考察。在走访南窖村的过程中,大家沿村中东西向古道,深入踏访保存下来的村落物质文化遗迹,对于村中保存较好的仁义局遗址以及伴随商业活动而出现的银钱局、钟表店等,刘老师提示大家需注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物质遗存,因为它们往往代表了一个村落的经济规模和活动辐射范围,以及历史上村落内部的社会秩序。考察最后,刘老师指出,开展社会史研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即是田野考察。只有深入到田野之中,体会史料中所未能尽载的“地方性知识”,并和一个时代中那些重要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方有可能将史料读懂,进而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28日下午,第十届中国史研习营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落下帷幕。闭幕式上,清华大学历史系孙正军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永华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教授分别致辞,对本届研习营进行了相应总结,并对中国史研究的未来和同学们的成长寄予厚望。稍后,孙正军和刘永华老师为同学们颁发了结营证书。
闭营仪式上,各位学员也分享了参与本次研习营的收获心得。大家表示,中国史研习营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之旅,也是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这里,大家拓宽了知识视野、深化了对史学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温暖与力量,希望未来仍有机会能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
第十届中国史研习营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对活动自始至终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历史系领导老师和各位与会专家为研习营提供了优越的学术环境与后勤保障,为师生学术交流创造了重要平台。与会师生对本次活动的学术水准与组织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本届研习营内涵丰富、安排周到,令人获益匪浅。结营仪式在浓厚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沈烨琳
校对:左晓、李辉祥
图片:王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