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多学科对话推进西南区域史研究

发布日期: 2025-08-17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陆航 通讯员潘泓宇 何怡佳)8月11-12日,第二届西南区域史研究工作坊在四川乐山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50余位学者,通过多学科对话推进西南区域史研究。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温春来在题为《历史时期西南国家治理的根本特点》的报告中提出,传统中国长期以编户国家的模式进行治理,但在边远的西南地区,中央王朝总体是用一种接近邻地国家的模式进行治理。土司制度与内地以齐民编户为核心的流官制度虽有较大差异,但也不无一些共通之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彭文斌以《多重事件与历史解读——关于民国藏边“地方性”的思考》为题作报告,认为民国藏边的研究要突破西方地方与中心二元视角。

  区域史作为揭示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种研究范式,在揭示或解释中国历史的多元图景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处理日益增加的海量文献,也是未来区域史研究的必由之路。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冯筱才表示,西南地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大量的文本资料、传统仪式在此保留,为西南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可能,学界要不分时段与主题,以整体史的眼光推动西南区域史研究持续深入。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传启介绍,乐山师范学院致力于推动西南区域史研究的深入,强调科研育人与社会服务、学术研究与地方社会相结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表示,文本与田野是区域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路径。区域史研究作为整体史研究的前提,应坚持文本与田野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提高青年学人的研究水平是推动区域史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悉,西南区域史研究工作坊旨在培养西南区域研究人才,此前面向全国硕博士研究生征文,从近百篇论文中遴选20余篇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议。同时,会议还安排了实地田野考察环节,期待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并辅之田野调查,加强历史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视角的互动,既有国家叙事的西南实践,也有西南区域的地方表达,揭示出西南区域研究具有丰厚的研究潜力。

  此次西南区域史研究工作坊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办,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