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地方文献与中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17-05-22   作者:   浏览次数: 203



2017年4月22-23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民间记忆、地方文献与中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盛会邀请了学界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复旦大学张乐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以及山西大学行龙教授等。这些来自各地知名高校的杰出学者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中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一、田野与文献

22日上午,科大卫教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荣誉讲座教授,为此做了题为 “田野与文献:从区域史到世界史”的主题演讲。“田野”一词在学术研究方法论上最初产生于殖民时代的欧洲人类学,是人类学学者对调查对象全部生活的一种指称。“田野”方法进入中国史研究领域最初开始于上个世纪欧美国家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诸多学者。科大卫教授在演讲中认为,历史学中的田野涵盖范围很广,它不一定是现在还活着的人的口述交流,也可以是历史文献、历史建筑等历史遗存。田野方法的对象多样,历史研究者应该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放在田野中去分析和解读,像人类学家理解研究对象一样,尽力在对方的语境中对话交流。

除田野方法以外,科大卫教授还为将来的中国史研究描绘了一幅宏伟图景。他希望做立足于中国史的世界史并指出家庭史、商业史当代史是他目前十分感兴趣的方向。科大卫教授充分肯定了长期以来国内诸多高校在民间文献、区域社会等方面的成果,并期望国内学者在将来能够做出更多有重大意义的研究。

二、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

22日下午,在科大卫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韩钢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山西大学(行龙)、中山大学(谢湜)、南昌大学(黄志繁)、四川大学(李德英)、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华东师范大学(冯筱才)以及复旦大学(张乐天)等高校的相关学者,“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方法展开讨论,并展示了各自研究机构现有的实践成果。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东教授在评论中对国内各高校机构搜集大量的民间文献探索诸多的整理保护方法及众多细致入微研究予以充分肯定,但也提出将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即如何基于既有文献做出新研究?如何为民间文献和官方档案综合利用探索新方法?

三、地方文献与中国经济史、社会史研究

23日上午,在郑振满和刘志伟两教授的先后主持,来自厦门大学(张侃、刘永华)、中山大学(温春来)、浙江师范大学(胡铁球)、香港中文大学(贺喜)和华东师范大学(李世众)的六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本场报内容十分广泛,各位学者综合官方正史与民间文献展现了他们对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领域的研究成果

四、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

23日下午,会议在赵世瑜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最后一场学术报告。本场报告主题是“民间记忆与地方社会”,报告来自浙江大学(吴铮强杜正贞)、杭州师范大学(陈明华)、华东师范大学(唐小兵),其中杜正贞教授的论文由陈明华老师代为报告。张乐天教授在评论中指出在研究民间记忆时应该结合自身生活,在移情的同时保持研究的客观公正

五、圆桌讨论会

最后由冯筱才教授主持圆桌讨论,曹树基、郑振满、刘志伟、赵世瑜、行龙和张乐天教授进行引言。与会学者再次就王东教授之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指出民间文献与中国史研究依旧任重道远,需要学者们继续保持合作与共同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为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成立而筹备的这次盛大的学术会议,其目的在于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加强与相关领域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以期共同提升我国中国史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