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研】南京大学江苏柳琴戏口述史队实践报告

发布日期: 2017-05-23   作者:   浏览次数: 108

转自:人民网

一、实践主题

拉魂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柳琴戏著名艺术家口述历史

二、实践地点

江苏省徐州市

三、调研背景

柳琴戏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杰出代表,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深受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地民众的喜爱,成为该地区地域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电影电视等多元娱乐文化对传统地方戏种的冲击日渐显现,地方小剧种普遍存在观众锐减、资金缺乏、人才短缺、创作困难,剧团设备老化等问题,柳琴戏也不例外。幸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的推动下,2008年,柳琴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相继施行,柳琴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柳琴戏作为一种戏曲艺术,艺术家、表演者在其发展和弘扬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有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已近耄耋之年,对于他们的经历进行抢救性的采访记录十分迫切,这就是我们项目的开展的背景。

  

四、实践过程

1)前期准备

时间:20144月初——20147月初

准备内容:

1、招募队员。共有队员7名,除了历史系以外还招募了来自戏剧影视文学、电视编导及化学化工专业的队员,考虑到实际采访沟通问题,优先选择了两名徐州籍队员。

2、联系指导老师。共有指导老师两位,一位是徐州从事戏曲事业四十多年的现任江苏省柳琴剧院书记、院长武爱苹老师,他对于柳琴戏有着深入的了解,跟当地演员也有紧密的联系,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位是来自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武黎嵩老师,他指导过西南服务团校友口述史等几个优秀的口述史项目,而且是柳琴戏爱好者,帮助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3、查阅资料。在准备阶段,队员观看了大量柳琴戏的视频资料,例如《孽海花》《枣花》等,对柳琴戏先培养感性认识,再者查阅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包括书籍论文等,为后期的整理做好准备工作。

4、确定受访人。与指导老师商议并根据受访人的身体状况筛选重点采访对象。

5、拟定文案。包括采访提纲及相关需要告知受访者的项目说明。

2)中期实施

2014716日——2014718日,2014822日——2014826日,实践团队先后两次到徐州实地采访。

1716日,参观江苏省柳琴剧院。参观道具室,那里陈列了各个时期演出的剧照和道具,有一部分还是演员捐赠的建国前使用的老道具。一位女演员表演了水袖,并且让组中的女同学都披上戏服体验了一番。下午,采访著名柳琴戏艺术家季艳秋。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活跃在台上台下,经历了柳琴戏从民间小戏到国营剧团再到演艺集团的发展转变。

2717日,观看剧团新戏《柳琴姑娘》的彩排,并且采访了柳琴世家出身的演员刘林与从戏班唱到剧团的老艺人姚秀云,对于解放前解放后柳琴戏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718日,采访曾在剧团负责音乐设计的唐逸之先生。

4719日——821日,队员按照分工对已有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并且归纳总结经验为下一次采访调研做准备。

5822日,采访国家一级演员张晓霞,她是1958年戏曲训练班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员的代表。

6823日,采访前任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孙柏桦先生以及曾在解放后负责文艺工作的军管会干部曲永庆。

7824日,徐州下起了暴雨,我们仍按照原计划先到新沂采访曾任新沂县剧团的专业作曲霍守义先生,他对柳琴戏的历史很有研究,用了十几年走访调查来理顺东路柳琴戏艺人的传承脉络。之后又赶往邳州市采访了县剧团演员王海潮和朱化玲,让我们对省剧团和县剧团的不同情况有了切实的了解。

8825日,在上午队员分头行动,一部分留在剧院采访孟浩、张晶、王琴等青年演员,还有一组前往云龙湖畔参加柳琴戏票友聚会。下午,大家会合,前去采访了对柳琴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原徐州市文化局局长辛原先生。

9826日,采访了艺人夫妇王连斌和王诗云,两个人同时1958年戏曲训练班毕业的柳琴戏演员,虽已退休,但仍然常常在台下演出,指导票友演唱,两人收藏了大量与柳琴戏相关的图片资料及演出海报戏单。至此实地采访基本结束。

3)后期整理

827日——911日,团队成员返回学校,整理第二次采访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先后三次开会研讨成果的展现方式,不断改进,形成初步成果。

五、实践成果

2014年暑期,我们南京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柳琴戏著名艺术家口述历史”团队在徐州对孙柏桦、姚秀云、季艳秋、张晓霞等十多位柳琴戏著名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为研究这一地方戏种在建国前后的历史与发展准备了丰富资料。目前,已经采访了著名的柳琴戏老艺术家姚秀云、季艳秋、张晓霞、孙柏桦、朱化玲、王海潮、王连斌、王诗云,专业作曲霍守义、唐逸之等,深入了解柳琴戏在建国前后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构建出早期班社形成之时社会戏曲文艺生活的掠影。另外,还采访了孟浩、刘林、王琴、张晶等中青年柳琴戏演员,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柳琴戏作为一个地方戏种的兴衰浮沉。除此之外,还采访了辛原、曲永庆等多位在徐州市文化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党政领导干部,将社会文艺生活同国家政治和文艺政策密切联系起来。我们团队现已将采访录像43个小时,录音46个小时,老照片戏单等图片资料316份,整理口述二次稿11万字。我们的成果以微观具体的细节和亲历者的讲述,展示了建国以来60年间,国家政治运动和文化政策对民间戏曲的重要影响。并深入挖掘戏曲艺术背后的地域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记录、保护和宣传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实践活动成果最终会集结成书出版。

六、宣传成果

1、南大青年网于2014820日报道本项目的社会实践团队日记《江苏柳琴戏艺术家之季艳秋口述历史》。

2、南大青年网2014826日发表的文章《2014南京大学社会实践工作简报 第九期》中对本项目进行了报道。

3、《现代快报》、《新华日报》两家媒体都与我们的项目组进行了接洽,将于近日刊登本实践项目相关报道。

4、开设了新浪微博账号“江苏柳琴戏”,同步推送实践团队的工作进展。

5、在南京大学的校内小百合论坛多次发帖,是每日最受关注的十大帖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