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书院邀请市民读者用口述声音探寻老建筑里的岁月回响

首批“采珠人”志愿者团队成员合影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陈保平、陈丹燕的支持,二人梳理旧访谈资料,将零散“记忆碎片”归整。此后数月,房芸芳带领团队以这些资料为蓝本,反复推敲阅览室设计细节,直至今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阅览室正式启用。“这不是冰冷的复刻,而是藏着‘声音机关’的记忆盒。”房芸芳介绍道。轻推模型“窗格”,戴上耳机,老居民软糯的上海话便漫入耳中,仿佛让人置身大楼的楼道里。除了“声音模型”,阅览室还以“声音+文字+照片+书籍”的多维形式,串联起百年大楼的个体命运与邻里温情,让读者真正触摸到可感可忆的“活态过往”。

“打造空间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关键还得靠人去做,”房芸芳解释,“不少老人年事已高,记录下他们的老故事迫在眉睫。可单靠专业力量收集效率低、覆盖窄,所以我们不仅要‘存记忆’,更要‘教方法’,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身边的‘珍珠’。”
怀着这份初心,她带领团队发起“寻找采珠人”活动:成立口述史工作坊、定期开展分享会,还同步组建志愿者团队,让“采珠”的力量能长久延续。但口述史采集并非易事,如何跟老人自然打开话匣子?怎么引导对方回忆细节?怎样规范整理音频?这些对零经验的志愿者来说,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好在房芸芳的想法得到了各级部门支持,她也积极联动资源,一次次邀请专家学者走进徐家汇书院。除了最早响应的陈保平、陈丹燕,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济顺教授、冯筱才教授等也欣然赴约,围绕“居民口述如何留存城市记忆”“如何解码并打捞记忆珍珠”等主题开讲座,把专业知识化作“采珠”的实用技巧。
“大家的热情让我们特别感动,也更坚定了我们把‘采珠’这件事做深做久的决心。”房芸芳坦言。志愿者团队正式组建后,为了帮大家补上专业知识,她特意邀请冯筱才教授为工作坊量身定制了多场培训。考虑到大家白天要工作,培训时间定在工作日晚上。于是,有人下班后揣着面包就匆匆赶来,有人为此提前调班留出时间,也有人把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大家眼里闪着的热忱,让书院工作人员格外动容。
“采珠人”共守城市故事
在这支“采珠人”志愿者团队里,每位成员都带着对徐汇的特殊情感。在徐汇生活了一甲子的张左之,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位——他是上海图书馆的退休职工,也是房芸芳相知多年的老朋友。当听说徐家汇书院在招募“采珠人”时,他第一时间就赶来捧场。
“我这一辈子,都和徐汇绑在一块儿了,”坐在书院的休息区,张左之笑着说,“我的成长点滴,全离不开这片土地。”早在2017年,他就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为家门口的天平路“留存记忆”,把自己经历的老时光、听邻里念叨的旧故事,写成一篇篇带着温度的文字。“所以一听说书院要找‘采珠人’,我觉得这事太有必要了。这些街头巷尾的记忆,就是散在地上的珍珠,总得有人好好把它们捞起来、存下去才行,不然就太可惜了。”
“采珠人”志愿者团队里,也藏着不少“跨区而来”的身影。就职于外企的张熹不工作格外忙碌,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挤出时间,长期在徐汇的文博机构做讲解志愿者。“我在徐汇度过七年的大学时光,喜欢这里的老建筑和背后的故事,很早就开始来这里做志愿讲解。我觉得,之前的讲解工作和口述历史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把相关的历史建筑、人物的往事,真实地再现出来。”他期待着,能通过自己的聆听与记录,为留住城市记忆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这些志愿者们用心“打捞”来的记忆成果,房芸芳心里早已盘算好了它们的“归宿”。“我们不仅会把这些声音档案好好存起来,像珍藏宝贝一样妥善保管,更盼着能像之前‘搬’来武康大楼的记忆那样,找机会把这些故事呈现在公众面前。”她期待着,未来能通过这些零散却温暖的片段,一点点拼凑出更多徐汇老街区背后的烟火气,让更多人走进这些记忆里,读懂城市的过去,也更爱这片土地的现在与未来。
